青少年志愿者走進社區(qū)播撒雷鋒精神通遼
3月,是奉獻友愛的志愿旗幟飄揚的時間;3月,是雷鋒精神灑遍科爾沁大地的時間;3月,是青年志愿者走入社會,肩負起時代新風的時間。
3月1日,通遼第二中學近50名志愿者,走進科爾沁區(qū)西門街道遼南社區(qū),與這里的社區(qū)志愿者一道,共同開展志愿服務進社區(qū)活動,將奉獻友愛的志愿之風吹進社區(qū)各個角落。
面對這群由十五六歲青少年學生組成的志愿隊伍,遼南社區(qū)主任馬麗梅笑瞇了眼。“我們社區(qū)每年都有學生志愿者隊伍開展活動,這些孩子就如同新鮮血液一樣,為我們的社區(qū)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帶來新的可能。”
對于學生志愿者走進社區(qū),馬主任一直持支持態(tài)度,“學生是一群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學習之外他們很難接觸到更為細致的真實的社會生活,社區(qū),是最基層的社會單位,接觸社區(qū)工作能夠很好的滿足學生們對于真實的渴望。”馬主任說,有一顆積極接近真實生活的心,外加能夠主動踐行奉獻友愛的志愿精神,這對于學生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品質。
下午3點,活動正式開始,在經過短暫的集合之后,50余名志愿者分成了三個隊伍。一支全部由細心的女孩子組成的隊伍,走上街頭,將文明交通與文明旅游倡議書拿在手中,宣傳文明交通與文明旅游的重要意義。
剛剛下過雪,天氣寒冷,路上行人不多,但學生們依舊發(fā)揚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志愿精神,每發(fā)現(xiàn)一名行人,學生們就小跑著趕到近前,將手中的傳單發(fā)給對方,并細心地告訴對方傳單內容,引導行人學習文明旅游知識、文明交通行為,為城市文明做出努力。幾十份傳單一一散發(fā)出去以后,孩子們的手已經被凍得通紅,但他們的臉上一直掛著微笑。“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文明旅游的重要意義,了解市民文明對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第二支隊伍有些特殊,這支隊伍由身量較高的同學組成。他們就是深入社區(qū),到單獨居住的任雅潔、陳啟元老人家中開展義務清掃整理工作的清潔小分隊。清潔小分隊剛剛走進任雅潔老人家,就受到了老人的熱情迎接。“哎喲,今天有一群小朋友來看咱們老兩口了。哎呦,這邊的小朋友長得好可愛呀。”正在家休息的兩位老人看見朝氣蓬勃的學生志愿者走進家門笑得合不攏嘴,拉著他們嘮起了家常。
冷清的家中一下來了七八名青蔥少年,這讓原本有些空曠的房間瞬間豐滿了起來。在你問我答的話語間隙,學生們在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找到了笤帚、抹布等清掃工具,開始打理老人家中地面、窗戶和衛(wèi)生死角,氣氛分外溫馨和諧。
雖然平時在家,學生們很少有人摸過笤帚和抹布這樣的生活工具,但是那顆想要幫助老人、關心老人的心卻是真誠的。在此后的十分鐘之內,雅潔老人家的小屋被全面清掃。細心的學生志愿者怕來人腳上帶進更多的泥土,走的時候都倒退著走出屋門。看見孩子們燦爛的笑容,任雅潔老人非常高興,拿出糖果分給學生們,以此獎勵他們的美好付出。
清掃小分隊第二站來到了全國“三八”紅旗手、國家突出貢獻專家王春榮的家中。在這里小分隊成員與王春榮老人團團圍坐,認真聆聽了老人講述年輕時候如何艱苦奮斗、發(fā)展地區(qū)科學技術的人生經歷。老一輩科技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的科研精神感染著每一位在場聆聽的少年,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與今天辛福的學習生活做對比,讓少年們更加領悟到成功的曲折與堅持的重要。
第三支隊伍最為特殊,他們并沒有走出社區(qū),而是選擇留在了社區(qū)辦公室成為紅色學習小分隊。學習活動在遼南社區(qū)主任做主講的紅船精神講座中拉開了紅色學習的序幕。在紅船精神講座中,學生們了解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壯大以及中國共產黨誕生所代表的時代意義,同時,也是通過講座,學生們對國家發(fā)展、民族崛起有了更深層的理解,懂得了肩負在他們身上的責任;隨后學生們來到社區(qū)放映廳觀看了之前火爆全國的電影《戰(zhàn)狼2》。精彩的打斗與愛國情懷交織,一部電影讓學生們看得熱血沸騰。學生志愿者張昊天說:“雖然我們沒有走出去,但是,我覺得我們學習到的東西并不少,一次活動就讓我們這些同學明白了自己肩負的使命,也懂得了我們的生活背后是千萬人堅守的成果,這讓我們倍感珍惜。”
手里拿著創(chuàng)城手冊,班長陳心格帶著學生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遼南社區(qū),看著漸漸遠去的社區(qū)辦公地點,學生們又一次斗志昂揚起來,“我們下次還要走進社區(qū)開展類似的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以后,我們會將我們今天學習到的東西應用到我們的生活中,將志愿精神帶給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1.內蒙古社區(qū)報遵循行業(yè)規(guī)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內蒙古社區(qū)報的原創(chuàng)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內蒙古社區(qū)報",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內蒙古社區(qū)報或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內蒙古社區(qū)報編輯修改或補充。